【KO水腫】中醫師教兩個方法自測水腫 恒常按穴食療擊退小腿浮腫【內附食譜】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0/12/01 18:43

最後更新: 2020/12/03 11:57

分享:

分享:

。註冊中醫盧文健謂水腫與水濕有很大關係,及早找出原因,多作日常保健,才是保持身體健康之道。

辦公室一族因長期久坐不動,起居常在冷氣間、飲食生冷、或偏嗜鹹食,缺乏運動流汗,最容易出現水腫情況,尤其特別於下肢呈現出來。註冊中醫盧文健謂水腫與水濕有很大關係,及早找出原因,多作日常保健,才是保持身體健康之道。

他說常有水腫代表肺氣、脾氣及腎氣失調所致。肺虛會引起頭面水腫、鼻敏感、氣管敏感、易咳嗽及感冒、少氣懶言、易倦、面色蒼白。

脾虛則會出現腹部及下肢水腫、面色黃、體瘦有大肚腩或肥胖但脂肪鬆軟、胃口不佳、消化緩慢、大便溏爛或女性白帶偏多。至於常說的腎虛也是會下肢水腫,還會怕冷、面色黑、易累、尿頻而清、夜尿多、女性月經不準、常腰痠腿軟等等。

煎炸食物宜少吃為佳。(iStock圖片)

盧醫師說,許多時都是與飲食習慣有關,「明白到不少人都會外出用膳,現在疫情下更會常吃外賣,大部分飯餐都是三高一少(即高油分、糖、鹽,少菜及纖維量),如常吃的炒麵飯已經達到世衛建議每日鹽分攝取量上限2克的一半。長期進食高鹽分食物,當然更容易導致水分停留體內,引致水腫肥胖。」另外,他又說到愛吃生冷食物、凍飲、長期歎冷氣都是主因。

浸腳能有助可改善氣血循環。(iStock圖片)

兩個方法自測水腫

想測試一下自己是肥還是水腫的話,可觀察自己早晚的情況,他說:「通常患水腫者,日夜會有顯注變化,腫脹不定。如早上穿鞋時較易,到黃昏,若脫鞋後,待一會後穿回鞋時,感覺有困難便是。

另一方面,亦可按壓小腿得知,用指頭按小腿前側上下五寸位置,指痕凹陷缺乏彈性的亦是。」

足三里穴位。(被訪者提供)

浸腳或穴位按摩可改善

問盧醫師是否在睡覺時抬高雙腳能消除水腫?

他說不能夠,「雙腿位置高過心臟,會暫時令血液循環好一點,但只能短暫解決小腿浮腫的問題,翌日久坐又久站的話,雙腳仍然會重新出現水腫。」

那麼,多浸腳會否又有效?

他說這個便可以了,「雙腳浸暖水,能增加血液循環,如果再加上按摩則更見效果。」

三陰交穴。(被訪者提供)

他提議,可以恆常做腳部的穴位按摩來改善水腫情況,例如按足三里穴及三陰交穴,足三里穴在小腿前方,膝蓋下端再四橫指距離,小腿前的骨邊緣外一寸。而三陰交穴是在內脚眼,向上四橫指距,小腿骨後緣。每個穴位每次按壓約一分鐘,每日左右輪流交替。即一日按一個穴位的其中一面便可,不用左右兩邊同日按,這是避免使穴位肌受壓過大的緣故。

食療以健脾益腎為主

至於食療方面,以健脾益腎為主,平常可多用的藥材是芡實、淮山、茯苓、薏苡仁;或多飲生熟薏米、薏苡仁水,冬瓜赤小豆煲湯等,亦能幫助身體袪水腫。「其實多飲些紅茶類如普洱,都有去水作用。」

他教大家用生熟薏米各半両,1公升水,煲45分鐘作日常茶水飲用。還有可以用半斤冬瓜,3片生薑,1.5公升水煲45分鐘,作冬瓜茶飲亦佳。

選擇飲些西式紅茶或中式普洱茶,也有去水作用。(iStock圖片)

另外好飲湯者,也可試用芡實、茯苓各3錢、淮山、薏苡仁各半両,一角陳皮,150克瘦肉、1公升水,煲1小時,有助健脾袪水。

最後,他都不忘提醒大家要外出用膳時多加注意,嘗試選擇多菜少鹽的食物,盡量在進餐時少進食醬汁。要少吃煎炸及肥膩的食物。亦要少吃動物內臟及皮,以減少脂肪攝取量,還有餐飲嘗試多選擇熱茶、熱檸水,更加要多做運動啊!

記者:郭秀芳